全球领先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

安全、快速、便捷的加密货币交易服务,支持超过1000种数字资产的现货和衍生品交易。

24h 交易量
$8.5B
用户
15M+
币种
1000+

π 币最后骗的是什么:一场披着区块链外衣的全方位收割

在加密货币的乱象中,π 币(Pi Network)以 “手机免费挖矿” 为噱头吸引了全球数千万用户,但其背后的骗局本质,直到最后才逐渐暴露 —— 它收割的不仅是资金,更是用户的信任、时间与个人信息。​

π 币最直接的骗局是 “变现幻觉”。项目方宣称 “主网上线后可兑换法币”,诱导用户每天点击挖矿、邀请好友加入。然而,自 2019 年上线以来,π 币始终未开放真实交易,所谓的 “交易所上线” 多为虚假平台的自导自演。2024 年,有用户发现某宣称支持 π 币交易的平台,实则是项目方关联公司搭建的资金盘,充值后无法提现,仅半年就卷走超 2 亿元。这种 “画饼充饥” 的模式,让用户耗费数年时间 “挖矿”,最终换来的只是一串无法流通的数字,而项目方却通过广告、会员费赚取了巨额利润。​

个人信息的泄露是更隐蔽的收割。π 币注册需填写手机号、身份证号,甚至人脸识别,这些敏感信息被用于搭建用户数据库。2025 年曝光的黑产链条显示,π 币早期用户信息被打包出售,每条售价 3-5 元,涵盖姓名、电话、家庭住址等,导致大量用户遭遇精准诈骗。广东的刘先生就因注册过 π 币,被骗子以 “π 币兑换需要认证” 为由,骗取银行卡信息,盗刷 12 万元。项目方虽否认泄露信息,但从未公开数据安全措施,这种 “免费挖矿” 的代价,远比用户想象的更高。​

社交关系的透支同样不可忽视。π 币采用 “拉人头” 奖励机制,用户邀请好友可提高 “挖矿速率”,导致许多人向亲友推荐,甚至组建数千人的社群。当骗局败露时,不仅自己血本无归,还因 “传销式推广” 破坏了人际关系。山东某案例中,退休教师张某因推荐 300 余名亲友参与 π 币,骗局曝光后被起诉,虽法院认定其不知情,但仍需承担部分赔偿责任,晚年名誉扫地。​

时间成本的浪费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损失。全球用户平均每天花 10 分钟操作 π 币挖矿,按 3000 万用户计算,每年耗费的时间折合人力成本超 100 亿元。这些时间本可用于学习、工作或陪伴家人,却被消耗在无意义的点击中。更讽刺的是,项目方利用用户的免费劳动,构建起庞大的流量池,通过投放虚假理财广告赚取佣金,而用户却坚信 “挖到就是赚到”,陷入自我麻痹的循环。​

π 币的终极骗局,是对 “区块链信仰” 的践踏。它打着 “去中心化”“普惠金融” 的旗号,让普通用户误以为自己在参与一场金融革命,最终却发现只是项目方收割流量的工具。当用户意识到 π 币无法变现、信息被滥用时,对区块链技术的信任也随之崩塌,这种认知层面的破坏,比金钱损失更难修复。​

正如监管部门多次警示的:“凡是号称‘手机挖矿’‘零成本暴富’的加密货币,本质都是骗局。”π 币最后骗走的,不仅是看得见的钱财,更是用户对新兴技术的信任、对亲友的诚信,以及本可创造价值的宝贵时间 —— 这些无形资产的损失,往往比一时的资金亏损更令人痛心。

 

加密货币知识学院

从新手到专家,我们提供全面的加密货币知识和交易策略,帮助你在加密世界中不断成长。